「我的命好苦啊,兒女都很不孝,很少回家…」婆婆長年逢人就這樣說,鄰人聽了,對這家媳婦兒子常常投以怪異的表情.太太常跟先生說:「你媽說的都不是真的,為什麼要這樣一哭二鬧的要我們回去陪,一下說沒吃飯,一下說拐到腳上不了樓,其實都沒這回事,只是想看到你,我們大老遠從南港飆車到北投也是需要時間的.」是阿,從南港到北投,再快也要半小時,來回光是交通也要一小時奔波.他們不是不常回家,只是婆婆覺得不夠,常常覺得被丟下很可憐,但其實小姑小叔都住在一起,他光念著這個住外面的兒子不回家,總是要弄些事端拐他們回去,要一家人圓滿團聚,稍有一人不在就鬧脾氣.太太雖然抱怨,卻也知道這些話先生總無法聽進去,一聽到”媽說自己可憐”總是糾結著他一顆心,趕著放下手邊的工作,對小孩老婆催促著,趕緊開車回去!老實說,這家的媳婦實在很難當,小姑有意見,婆婆照三餐哀怨,一不小心做錯事,稍沒閃神就落人口實.只要太太有抱怨,先生就會不耐煩的生悶氣,跟婆婆連成一氣的強化「媽真的很可憐,妳怎麼這麼無情」的劇碼.「我都說了,我媽就是這樣,他只會哀不會咬人,你就不能忍一忍嗎?」先生要太太忍耐,因為他也是這樣忍過來的,對於媽煞費心思要他們驅趕小三,卻喚不回爸爸的心,這些無奈和慘澹的日子,讓媽媽黏緊了三個小孩,認為三個小孩是他此生的唯一,他們既不是爸的附屬品,而是媽的捍衛戰士!為父母的恩怨戰鬥了幾十年,直到爸的過世,戰士要戰的對象,變成搶了他戰士的太太.在她眼中,只要嫁進來的,都是搶她兒子的外人.「我辛苦一輩子,煞費苦心養大的孩子,憑什麼有人把我的心血整碗拿走?」她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,她血肉的一部分,至今四十年過去,孩子都已經長到不惑之年,她仍依然故我的認為媳婦就是既得利益者,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,而唯一住外面的他們,就變成婆婆攻擊和羞辱的箭靶,一旦不順她的意,就是街頭巷尾說起她的不是「我媳婦有多糟糕,妳看看,她哪裡沒做好…」她忘記了,她的人生並非黯淡無光,幾十年過去了,她已經不是那個被先生丟下的女人,可長期的失落感,讓他的孩子們也很無力,每一句「我媽就是這樣,我還能怎樣…」聽起來,這些對母親的容忍,不是愛和尊敬,是許多無奈和沮喪.於是,當太太抱怨時,他悶不吭聲卻心裡哀怨著:「我太太看不起我,我媽媽逼迫我,我怎麼生在這樣的家,又投入一個永遠對我不滿意的家…」想到此,他也不免自怨自艾了起來.諮商心理師這樣說:越容易自卑自憐的人,常常好像怎麼勸,都覺得自己「應該要這麼做,不然會接收到很慘的後果」、「一定要這麼做,不然會被羞辱到五體投地」於是,每一次的投降,都讓對方認為妳要付出更多,才能證明你是值得被愛/尊重/存在/有價值的等等.當自卑自憐的人,陷入這樣混亂的心境,都可能跟他的成長和過往經驗有關.我們身為孩子的時候,得不到認可是件令人感到恐慌的事情,這就像被下了一個詛咒「你怎麼要,都沒人會重視的」.這樣的孩子他們一方面羨慕別人,一方面又常常陷入和別人的比較,他們常會因此感到患得患失,當自己看起來跟別人一樣的時候,感到驕傲,當比別人缺失的時候,又陷入一種詛咒奏效的自卑感!有些人運用這樣的自卑和自憐感,讓自己進步,進而變成要跟別人一樣,看起來「比較正常」的象徵,有些人是用「我有孝順的兒女」,有些人是「我有完整的家庭」,有些人則是「我有完整的婚姻」你看看我跟別人,是一樣的吧!這類型的人,常把眼光放在自己沒有的東西上進行競賽和比較「你看別人的老公都會…」、「你看,別人的小孩念到博士多厲害…」、「你看,別人家都住豪宅…」這些比較心態常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,即便有的部分也不會珍惜,進而對物質生活感到不滿足,對人家對他的好,也是若即若離,好像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擁有全世界,當家人分開就變成世界末日!案例中的母親,為了追回先生的注意力,將小孩當喚回先生的籌碼之外,在不安全感之下,下意識地與小孩結了婚,當她的需求越大,就越不能接受小孩超乎自己的預期,希望小孩都能按照她的方式挑選志願、挑選伴侶、挑選生活方式,否則就會被冠上不孝、大逆不道、運用「你怎麼捨得讓老母苦苦哀求」,去勾動孩子的罪惡感,與孩子的配偶競爭!當孩子因為內疚和罪惡感而回頭照料母親,在心境上與母親黏的越緊,情感越濃烈的小孩,就會產生極度討好,但其實內心是厭惡又懼怕的矛盾心情.當他無法讓母親事事滿意,也會對自己有想法、有意見的心態產生厭惡和懼怕,於是這些複雜的心情,就變成各種勉強和容忍!當伴侶無法和他一致的面對母親,無法一起容忍和勉強的時候,就容易變成箭靶和所謂「不聽話的孩子」,於是,他想要聽話的需求,就無法被滿足,但是反過來說,就是因為伴侶是不聽話的孩子,大大滿足了他某部分「想自我」「不想聽話」的需求「可以帶他離家出走,過新生活」.這些都被伴侶的「叛逆」給滿足到!這種「偷偷來」的不聽話,其實才是他們的真心話,這樣一下子英雄主義「認為自己可以拯救媽媽」;一下子自卑自憐,覺得我怎麼一輩子都像隨傳隨到的「男僕」,就容易在這個孩子身上擺盪,進而他忍下來這種卑劣感,就容易在下意識與媽媽相同的自卑自憐,常感到自己哀怨,而不敢面對真實的感受!而有受害型認同的孩子就這樣產生了,他們一方面感到自卑,一方面感到「這就是愛吧!」、進而合理化受害的事實「如果我不愛妳,怎麼會為你承受這麼多」,他們一邊自虐,一邊希望對方有所回應,只可惜他們飛蛾撲火式的愛,對方只會像火苗一樣,將他們吞噬!受害者認同的伴侶,很容易吸引到虐待他們的人,進而對他們的要求無限上綱,是因為他們的世界早就分成「好的」、「壞的」你這樣做就是背叛、欺騙、不像樣,在這樣的情境下,他們很需要別人的認可,尤其是,對他們有要求的人來認可他們最安全,也最能確保別人眼裡的好壞、對錯、善惡,這樣的情況下,他們又能逃脫內心要擔起判斷責任的能力!說是對方需要他們,其實他們也需要對方,彼此互相餵養一段「你說的對」、「別人都怎樣,你也應該要」的關係. 黃之盈老師諮商心理師x作家,擅長以細膩溫暖的口吻,解析讀者在親子、伴侶及婚姻關係中,困惑又脆弱的心!部落格:<跨界.強悍且溫柔地出走>粉絲團:<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>本文由黃之盈老師授權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