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常感冒、鼻塞、流鼻涕?你知道自己是過敏性鼻炎,還是慢性鼻竇炎嗎?患有氣喘痼疾的30多歲國標舞王教練,5年前開始經常性鼻塞,原以為是身體虛弱、時常感冒,直到鼻塞嚴重到只能像魚一樣張口呼吸,且常有濃稠鼻涕、嗅覺喪失,聞不到飯菜香,還曾因嗅不到瓦斯漏氣而身陷危險,求助耳鼻喉科才得知是嚴重的慢性合併鼻息肉,鼻腔幾乎被息肉、鼻涕塞滿.超過300萬國人受鼻竇炎所苦,「這體質」的人更容易復發鼻竇炎是因為感染或體質等因素引起發炎反應,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發炎、鼻竇口阻塞,估計台灣約有15~20%、超過300萬人罹患慢性鼻竇炎,而像王教練這樣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,則是鼻竇炎類型中的「困難治療類型」.台彎鼻科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葉德輝表示,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影響所及不只是黃綠色膿鼻涕、鼻涕倒流,還有鼻塞、嗅覺退化甚至完全喪失.文獻指出,病友因鼻塞引起的睡眠障礙風險高2倍以上,嗅覺完全喪失者有較高的憂鬱、焦慮以及恐懼症風險,連帶工作生產力也受影響.另外,部分病友可能併發眼眶蜂窩組織炎、腦膜炎、腦膿瘍等少見卻嚴重的併發症.台彎鼻科醫學會祕書長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戴志展則表示,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目前以鼻竇內視鏡手術與類固醇藥物為主,其中手術的目的是移除阻塞鼻竇之異生組織或鼻息肉,擴大鼻竇開口,提供鼻腔及鼻竇足夠的通氣與引流.然而,葉德輝理事長以一份追蹤長達10年的報告說明,該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中逾6萬名接受內視鏡鼻竇炎手術的患者,近15%慢性鼻竇炎患者在6年內二度接受手術,原因除了術後追蹤不足、自我照護不佳與持續抽菸,還與第二型發炎反應有密切關聯.國外研究顯示,8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屬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體質,術後半年復發比率高達35%.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?葉德輝理事長指出,只要透過抽血或息肉切片化驗嗜酸性球、血液嗜酸性球與IgE,3項指標中符合一項即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.「生物製劑」降低7成復發率,一套療程約需15~20萬傳統手術治療有其瓶頸,專家建議,目前也可考慮搭配生物製劑治療,精準鎖定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驅動因子,抑制其訊息傳遞,阻斷發炎反應,有助逾6成病友在半年內恢復嗅覺,減少復發、反覆手術及使用口服類固醇的機率逾7成,大幅提升整體生活品質.以上述王教練的案例,就是在手術後1年復發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,也再次出現嗅覺喪失的情況,經醫師評估、建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,才能再次正常使用鼻子呼吸,並恢復良好嗅覺,減少反覆復發與手術之苦.不過,這項生物製劑治療目前仍屬自費項目,每一劑要價近2萬元,葉德輝理事長表示,初期可能約兩週使用一次,待病情穩定之後可減少為一個月用一次,但以半年的療程估算,約還是需要15~20萬元,這也是該治療技術目前無法普及的主要原因.一張圖秒懂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如何及早發現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警訊?戴志展祕書長表示,鼻竇炎的臨床症狀與感冒、過敏性鼻炎很容易混淆,較簡易而明顯的辨別是,感冒的鼻涕是無色黏稠、過敏性鼻炎清澈水狀鼻涕,鼻竇炎會出現黃綠色濃稠鼻涕,且伴隨黃鼻涕倒流、咳嗽、兩頰或前額脹痛等症狀.此外,一般感冒在2周內痊癒,但鼻竇炎的黃膿鼻涕往往超過2周,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,則屬於「慢性鼻竇炎」.戴志展祕書長強調,因感染導致的急性鼻竇炎,若能及早正確診斷,多數經藥物治療都可改善;但若超過3個月,鼻竇黏膜開始變化,細菌「築牆」保護自己,一般藥物已不易穿透,須採內視鏡手術才能清除乾淨.專家提醒,鼻子的外觀雖然不大,卻包括鼻腔與4對鼻竇,加上連結的神經網絡錯綜複雜,同一症狀的背後疾病可大可小,若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,甚至可能造成鼻息肉的增生或影響肺部健康,有慢性鼻病的病友應盡快諮詢專科醫師,才能及早正確診斷與精準治療.※本文由<良醫健康網>授權報導,原文<台灣超過300萬人有「鼻竇炎」,鼻竇炎的10個症狀,一張圖秒懂與感冒、過敏性鼻炎有何不同!>延伸閱讀:鼻水倒流、濃鼻涕...是感冒還是「鼻竇炎」?1關鍵教你判斷!除了吃藥,你還能做這5件事改善鼻涕有「這3種顏色」,小心傷眼又傷腦!耳鼻喉科醫師解析:「鼻竇炎」症狀及治療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