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:Heho親子)棒下出孝子、不打不成器,幾乎是華人文化的集體觀念.雖然現在實行打罵教育的家長比例降低不少,但體罰的觀念仍存在.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,63%家長曾對孩子體罰、62.6%曾使用言語暴力來管教子女,原因在於家長們認為可以適度體罰、認同體罰效果,甚至將體罰作為必要手段.體罰作為家長的手段之一,卻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,根據<生物精神醫學: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>(BiologicalPsychiatry:CognitiveNeuroscienceandNeuroimaging)期刊研究指出,經歷過體罰的孩子更容易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,甚至影響大腦活動及神經發育.日前兒童福利聯盟發布<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>調查,發現部分家長有透過體罰、言語暴力來管教子女的經驗.調查於2022年9月16日至10月3日進行,施測對象為居住於台灣的一般民眾,最後回收1025份有效樣本.樣本中有子女者占52.4%、無子女者占47.6%,年齡為40歲以下者占超過半數,調查反映著4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的意見.調查發現家長認為可用體罰管教且不會造成傷害「我就是被打被罵長大的,我認為體罰沒有明顯不良後果.」家長們往往因自身經驗而認同體罰.兒盟調查顯示,約每4位家長就有1名認為(24.7%)體罰不會造成傷害,甚至有38.4%的家長認為,只要自己保持冷靜,持續關愛孩子,體罰就不會對子女造成創傷.部分家長的觀念中,覺得體罰能達到管教目的.調查指出,24.2%的家長認為「體罰能使孩子不會再次犯錯」、23.5%認為「體罰能使孩子長期表現佳」、30.6%民眾認為「體罰是養育過程中必要手段」、甚至將近半數家長(46.5%)不認同零體罰.可見家長雖然不認為教養過程一定需要體罰,但仍抱持「不能零體罰」、「只要表現關愛還是可以體罰」的想法.超過6成父母曾體罰孩子且曾不當言語管教實際來看家長體罰孩子的經驗,調查顯示,超過6成父母(63.0%)曾經用體罰來管教孩子,從未體罰孩子的比例則為37.0%.接著了解家長體罰頻率,有58.6%家長偶爾體罰,經常體罰的比例為4.4%.另針對無子女者,兒盟則提問「成為父母後,是否傾向採用體罰管教小孩」,結果指出,24.6%無子女的民眾,傾向用體罰管教小孩.(圖:Heho親子)體罰往往伴隨不當言語管教.調查顯示,只要用過1種以上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家長有62.6%.其中,52.5%家長曾以暴力威脅言語管教孩子;18.5%家長曾經對孩子說貶低的言語;36.8%家長曾於公共場所大聲斥責小孩.不只是貶低、大聲斥責的管教方式才嚴重,家長習慣性的威脅「考不好就不讓你補習」、「不穿外套的話,感冒不會帶你去看醫生」等,也容易使孩子內心受創.高達9成家長在體罰後會感到後悔、虧欠,希望能與孩子修復親子關係.兒盟提醒,「修正行為」是修復親子關係的重要環節,若行為沒有改變,家長仍會陷入體罰、後悔虧欠、和好,卻再次體罰又後悔的循環中.事實上,有許多正向、有效的管教方法可取代體罰,兒盟也鼓勵家長練習使用正向教養的方式,讓孩子能在健康、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.文/陳韋彤圖/楊紹楚延伸閱讀:千萬不要打小孩!研究:體罰會對兒童大腦神經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孩子在校有狀況!資深教師:小事孩子自己問,大事用「三明治技巧」進行親師溝通本文由<Heho親子>授權,未經同意,請勿擅自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