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抱哭泣2021.01.25如果時間可以重來,我想做的是,像條柔軟的法藍絨毯,溫柔,安定的接受你哭泣中所發出的訊息,而不是訓練你,控制你.很多很多的有人說當我第一次成為母親時,我有著許多的期盼,其中一個應該是做個稱職的媽媽,所以我為自己準備了許多育兒書籍,好多好多的知識,我以為,書中會有我要的答案,我以為,育兒,照著大師做的準沒錯,而當越來越多的知識進入我的腦袋,我卻越發疑惑.有人說,要”訓練“嬰兒睡過夜,要狠下心來按表操課,不然媽媽會累到沒時間睡,孩子也會被寵壞.有人說,要在一定的時間戒尿布,訓練孩子獨立睡覺,很多很多的有人說.控制孩子喝奶我還記得老大剛出生時,兩個多月大的他,仍如此小巧纖細,別人問我,孩子能睡過夜了嗎?我總是一臉問號,睡過夜?這麼小的孩子能夠睡過夜嗎?“”一定是因為你餵母奶,他想喝就可以喝,所以不會一次喝飽飽,我家的孩子一次都要喝到180CC以上,那你家的呢?“老實說,剛開始聽到這類的問題與建議,我都很驚慌,因為我的孩子與她口中陳述的寶寶該有的規律,完全搭不上邊.於是我聽從朋友的建議,試著控制孩子喝奶的時間,固定的時數餵奶.還記得那天,孩子哭得厲害,婆婆問我說:”是不是該給他喝奶了?"想要我先親餵.我果斷地說:”不行,這樣孩子會知道隨時都有奶喝,他會養成壞習慣,不能有規律的進食跟睡眠.”婆婆悻悻然地走開,過了一會兒,又來問我,我還是一樣的答案,就算我的乳房已因回應孩子的哭聲而腫脹,微微地痛著.這時我的先生很生氣地抱走小孩,說:”妳不想餵母奶就不要餵,孩子喝奶粉也可以,不需要這樣訓練小孩,他是人不是機器.”看著先生憤怒的臉,我真怕他不再讓孩子喝母奶,一把抱回孩子,說也奇怪,孩子在我懷裡,立刻安穩了下來,就算現場的氣氛那麼差,他還是安穩地喝著母奶,一吸一放,小小的雙手微微蜷曲著,臉上的粉紅漾開來,孩子是滿足的.而這是第一次,我深深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,訓練孩子這個問題,包括哭泣.“他哭,你千萬不要抱他,這樣他會知道隨時都有人會抱他,他就用哭來當武器了!”“他哭的話,你就不要出聲,假裝不在就好,再一下子,他就會知道哭沒有用了!”知道嗎?就連打下這個句子的我,在此時這一刻都超驚嚇的,好像小小的嬰兒已經很有謀略到使用哭泣來當武器,好像,他知道情緒勒索的存在似的,好像,在我懷中的不是孩子,是個我要對付的敵人.還好,當時的我實在心軟,不忍心讓孩子這樣哭喊著,我總是第一時間安撫著,我想,那時我眼中的孩子,是我的孩子,剛初來乍到的小小生命,我想好好陪著他.習得無助“習得無助”(註二)這個詞,是我在多年後遇到的一個詞,某一個時刻我才恍然大悟,哭鬧的嬰兒不哭了,有可能是因為他學會,就算他再哭也沒有人會來找他的,所以他放棄了哭泣,他唯一與這世界大聲溝通的方式.當下,我們會有錯覺,覺得這很好,孩子不哭了,媽媽也可以休息了,終於有規律的生活.但,那停止哭泣的消極心理,就這樣陪伴著孩子長大.我問我自己,我可以哭嗎?多年前的我會說:”不,妳不用哭,因為沒有人在意妳的哭泣,何必哭?想辦法自己解決吧.”那樣的我是哪裡來的?那樣根深蒂固的答案,是何時進到我腦袋的?有個畫面倏地進入我腦海,那是在保姆家的我,被放在藤做的搖籃裡,擺在浴室外頭的地上,我哭著,她忙著,我哭著,她無視著,於是,漸漸地,我變成很乖的孩子,據他們說.對愛的渴望與擁抱我再拉回我與自己的孩子,也許是因為兒時被陪伴的不夠,為了那個兒時的自己,我總是下意識地膩在孩子身旁,親餵的時間真的美好,孩子總是沉沉的在懷中睡去.我也喜歡賴在小小的他們身旁睡去,小小的手,總是喜歡搭在我胸前,呼吸聲如此勻稱,就連不早睡的爸爸躺在一旁,也會隨著孩子的呼吸聲酣然著,那樣的時光,我知道,並不是永久的,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,所以我放下太多書上所提到的關於訓練與控制,我試著隨著心走.那些孩子噩夢哭醒的夜裡,我想,我是慶幸自己在一旁的.稚嫩的生命,若感受不到母親的關愛與撫慰,那無法安睡應是必然,若已安睡,現在的我也會說,再多觀察,再多觀察,他是否能在妳面前自然地哭泣著,生氣著.一丁點都不要,讓這麼小的孩子學得了”無助”.試想,當我哭泣時,我會希望先生喝斥我:”不要哭!”然後漠然離去,還是他能伸出手抱抱我,什麼都不說也沒關係,就只是讓我哭著.答案是如此清晰,我是如此渴望被看見,被關愛著,那我怎能要求小小的生命學會乖乖的,不哭泣?而最荒誕的是,我說,這是為孩子好,他總要學會獨立.親愛的我們,小小的孩子,能與這世界連結的,強而有力的方式,就是哭泣,他渴望著安撫,擁抱,我們的看見與接納,不要怕,不要怕會寵壞孩子,真正的愛,不會寵壞任何人.親愛的孩子,我答應你,我不會再逃跑假裝沒看到,也不會自大地訓練著你的情緒,我會這樣那樣陪著你,陪著我自己.註一:本文中的小孩主要指的是三歲前的學步兒.註二: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陳李綢http://terms.naer.edu.tw/detail/1310747/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名詞解釋:習得的無助感是指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,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,也缺乏嘗試的勇氣.習得無助感是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中,面對衝突及壓力無法解決,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,形成逃避失敗的習慣.史利曼(M.E.P.Seligman)在一九七五年首先提出「習得的無助感」概念的研究.他把狗放在一個電擊的情境中,無論牠做任何反應都給予電擊.之後再把牠放在一個只要按鍵即可終止電擊的情境中,狗仍然不反抗的接受電擊.換言之,狗在經歷了無法控制之創傷之後,失去反應的動機,同時也產生壓抑和焦慮.因此,即使有些反應能終止電擊,牠也很難學到這個反應是有效的.後來史利曼及其協同研究者改以人為研究對象,也發現這種現象.因此,習得無助感是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控制事件結果的一種狀態.此種概念常用來解釋個人的行動無法獲得預期結果的現象,但這些結果卻是別人可能達到的.根據狄衛克(C.S.Dweck)在一九七五年的研究指出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,即:(1)面臨失敗時,有放棄的傾向;(2)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;(3)當責任確定時,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.換言之,習得的無助感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結果沒有決定力,因此不會想去扭轉環境,所以決定個人行為重要因素之一不是嫌惡事件的發生,而是個人對行為與事件間之關係的知覺.此種長期消極的歸因心態有礙於個人的人格成長.本文由<關於那些美好>授權,未經同意,請勿擅自轉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