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續上一篇公園的話題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以下的經驗.每次都開開心心的來到公園,但離開時不是帶不走,就是哭著說還想玩(疑?不是一樣嗎?)最後的收場不外乎打罵、懲罰、威脅、獎賞、利誘.今天來分享對於這樣的情況,如何以正向的方法解決教養上的困境. 1️⃣事先告知離開時間,並說明原因,例如:「現在是3點,我們最晚4點要離開,因為我需要回家煮晚餐.」時間安排上盡量寬鬆,並多預留時間,一方面滿足孩子玩與動的需求,另一方面避免時間太過緊湊而產生緊繃的感受,以至於無法溫和堅定的面對孩子. 2️⃣時間快到時預告孩子還剩多少時間,同時善用手機計時功能,從孩子們一歲左右,我們就會利用手機的計時功能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,越小的孩子設定的時間越短,可以先從一分鐘開始練習,告知孩子「再一分鐘鬧鐘響就要離開囉!」接著設定時間,大部分的孩子喜歡在時間到時幫忙把鬧鐘按掉,也可以變成一種離開的儀式.當有這樣的習慣,等孩子大一點也可以詢問孩子還需要多久的時間,或是孩子也會主動告知還想玩多久,更大的孩子可以給予專屬孩子自己的計時器(我們是買大創的,便宜又好用)讓孩子練習設定時間,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與責任時會更願意協力合作. 3️⃣當鬧鐘響起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,先觀察孩子的需求是什麼,通常兩歲開始孩子會有作主的需求,可以給予「同樣結果的兩個選擇」,例如:「你要自己走還是我牽你走呢?」同時我喜歡加入一點遊戲增加趣味,例如:「你要學小兔子走還是學大象走呢?」「你要快快跑還是慢慢走呢?」如果是有作主需求的孩子,這時就會開心的做出選擇,因為作主的權力被滿足. 4️⃣也可以使用啟發式提問,例如:「你知道我們要怎麼回家嗎?你可以帶我走嗎?(孩子喜歡主導,可以善用這一點)」 5️⃣如果孩子的需求是關注,可以告訴孩子「我很期待回家吃完晚餐之後,我們的遊戲約會時光.」當然如果在公園時能專心陪伴孩子,正向關注的部分滿足了,或許就不會出現負向行為的關注. 6️⃣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離開,有可能孩子還有玩的需求,同理孩子並使用我訊息或者非暴力溝通告知自己的需求,同時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: 觀察而非評論:「現在4點要離開了,我看見你還在玩溜滑梯.」感受而非想法:「我感覺有點緊張,因為太晚回家我會來不及煮晚餐.」需要而非想要:「我需要趕在6點前煮好晚餐.」請求而非要求:「我知道你還想玩,有沒有什麼辦法你覺得可行,我也能順利在6點前煮好晚餐?」也可以用啟發式問句:「希望你能幫助我一起想想看如何能在6點前煮好晚餐?」並使用正向語言,要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. 7️⃣當孩子願意去理解我們的需要,並願意合作達成共好,別忘了鼓勵和感謝孩子,「謝謝你能理解,謝謝你的合作.」「你提議再玩一分鐘再離開,時間到你也能說到做到,遵守約定,媽媽覺得你很有責任感,也看見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.」 8️⃣對於較小的孩子,尤其是2-3歲自主意識正值高峰的階段,很有可能方法用盡孩子還是不領情,這時可以提出另一種兩個選擇,「已經4點了,媽媽要回家煮晚餐我們才有晚餐吃,請問要我抱你離開,或者跟我牽手離開呢?」(小撇步:你希望孩子選的選項放在後面,一般孩子會重複最後的選項)當孩子不願意選擇,我會告訴孩子他不選就我選囉!通常孩子會寧願自己作主而做出選擇,如果還是不願意,就溫和堅定的將孩子抱離,重點在於溫和堅定.溫和是對孩子的尊重,堅定是對自己的尊重,如果只有堅定沒有溫和,孩子感受不到愛也會有受傷的感覺.反之如果只有溫和沒有堅定,孩子會覺得大人的話不用信,間接影響到親子間的信任.(這個方法是參考羅寶鴻老師在書中所分享的) 9️⃣當行動並非孩子的意願,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,這時只要深深的同理,淡淡的處理即可.「你還想玩不想離開是嗎?我知道了.」人有情緒的當下是聽不見任何道理的,溝通什麼的等孩子冷靜後再說,同時孩子的情緒屬於孩子的課題,成人可以陪伴但不過度介入(我們很容易有父母應該解決孩子的問題,或者父母應該讓孩子好過一些的迷思)讓孩子有機會面對、練習及處理自身的感受與情緒,也相信孩子有調整自身情緒的能力. 以上9個方法是我個人時常練習與使用的,也希望能幫助到許多父母,在面對孩子離不開公園(或是其他地點)時,能以正向的方式面對孩子. 嗨我是口羊太太,如果有疑問或有任何想與我討論的部分,歡迎傳訊息給我:m.me/meimatalk也可以在下方平台找到我喔!期待與你們一起療癒兒/聊育兒 口羊太太的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imatalk/Youtube頻道: https://reurl.cc/38v68我的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eimatal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