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打、不能罵,現代孩子要如何管教?在強調愛的教育的現代,總是有父母無力的吶喊,孩子不能打、不能罵,要如何管教?這真是父母自己挖坑給自己跳. 打罵,怎麼會等於是管教呢?那次跟朋友們分享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講座之後,有位媽媽舉手發言問:「老師,您有沒有遇過真的很想打孩子的時候,那時您怎麼辦?」我跟她說:「有.在孩子很小的時候,為了阻止他做危險的事.我打過他的手心或屁股.但長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跟我說:「媽媽,以後我做錯的時候,用罵的,不要用打的,因為打會痛,罵不會痛.」當他跟我這樣說以後,我知道長久以來跟他好好說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,才兩歲半的他,不但可以清楚表達出心中的想法,也知道媽媽是一個可以商量,可以對談與信任的人.從那以後,我沒有打過孩子.」在我小時候,也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印象,雖然兄弟姊妹很多,但因為父親特別疼我,他總是說我小時候的事情給我聽,帶著我出門去買東西.對照現在的教育方式來看,就是溝通與陪伴. 不管跨越多長的年代,不用打、不用罵的方式時,孩子到底要怎麼教:一、好好的說話只要可以跟孩子好好的說話,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.父母常常習慣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,不想也不願意跟孩子溝通,只希望孩子盡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,只希望孩子會乖乖聽話、聽從安排.當孩子沒有表達的機會時,不是愈來愈沒勁,就是愈來愈叛逆,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.孩子犯錯了,沒做好,也不需要罵孩子,因為說話的方式和口氣不同,孩子自己也可以分辨.有些父母很喜歡罵孩子笨,孩子也就真的如他們口所言,被愈罵愈笨,愈罵愈沒有自信.親子之間如果在平常就養成好好說話的習慣,當父母從平常溫和的口吻變成急促、嚴厲,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能做錯了.我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,因為壓力大,同時也寫散文投稿抒發情緒.指導教授要我把論文和散文都給他看,有一次教授在回覆時,在黃色便條紙上寫著:「尚瑞君,妳左右腦發育不平衡.」這幾個字讓我看了膽顫心驚,居然讓教授連名帶姓的留言,用很輕的文字卻說著很重的話,自己當然是痛定思痛的馬上發奮認真寫論文.孩子沒做好或是做錯了,父母只要改變平常習慣相處的方式,孩子透過觀察與自省的反思,就可以知道自己可能犯錯了,父母只要適時的糾正,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,真的不需要打或罵.父母要養成跟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,不要用情緒教養孩子.家人有雙向穩定的交流模式,孩子才能在安全感具足的環境中,安心的學習與成長.因為長期跟孩子好好溝通與說話,現在兩個青春期的兒子,都有良好的思辨力與口說能力.二、設立規矩與界限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」孩子雖然是一顆種子,要尊重他原本的質地.但不是放任孩子隨著本性成長,因為環境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.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被狼叼去養,就會養成狼行.要把孩子養成可以在群體生活適應良好與付出自我能力的人,當然就是要讓孩子遵守人的規矩與法則.在家要設定家裡的規矩,在外面要遵守環境的規則.帶孩子融入社會的運作,讓孩子慢慢的社會化,孩子要靠自己的身心靈去接觸這個社會.成長中的孩子,總是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拉扯,但是規矩與界限,可以讓孩子明確的知道,自由與獨立,都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,要自由,同時要承擔責任,孩子要學著把自己照顧好,負起自己生命的責任.現在父母最頭痛的事,大多都和孩子使用3C產品有關.讓孩子做好該做的事,比方說寫完作業、做完家務,才可使用3C產品.使用時間到了,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停用,孩子才不會賴皮.三、保持孩子應變的彈性多跟孩子分享看過的書、聽過的新聞,讓孩子在遵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同時,可以保持應變的彈性.孩子的世界不是只有讀書和遊戲就好,他還要學會好好地照顧自己與家人,並對人付出愛和關心.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,需要有保持應變的彈性.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,就是有隨機應變的彈性,所以要多鼓勵孩子閱讀與分享新聞時事.不要讓孩子以自己為尊,要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群體中,有不同的角色需要扮演,他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,和諧的融入不同的群體中生活.四、父母以身作則就事論事跟孩子討論事情,父母要以身作則就事論事,不要翻舊帳,無限上綱孩子的過錯.要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,而不是把單純的事件過度解釋而複雜化.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範,要教好孩子,大人自己要先做好榜樣,這是孩子在幫助我們糾正生活上的偏差與習慣.五、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以前還沒有結婚時,聽到同事說:「現在孩子太精明了,我女兒會跟我說,媽媽您不能打我或罵我,我們老師說可以打113專線,我覺得明明是孩子在精神家暴我!」現在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精神家暴嗎?答案是肯定的.當孩子把妳氣得半死,妳說:「我真的很想打你時!」他們往往火上加油還挑釁的回:「妳打啊!妳打啊!」這時候,即便是要受內傷,妳也得忍住這口惡氣,因為真打下去,痛的是孩子,痛苦的是妳,後悔的是妳,要收拾更麻煩的善後還是妳.不要讓歹戲拖棚的方法,就是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,當不能就事論事時,就先冷靜一下,離開現場,事後再來解決問題.這也讓孩子看到了,父母在努力地學著,忍住與轉換自己的情緒.每個人的內心,都是一個小宇宙,都會不停的自己爆炸,但我們要忍受住自己的爆炸,而不去炸傷外界,這個自制與自律的能力,就要靠父母學著察覺情緒與轉換情緒,示範給孩子學習與模仿. 有幸福童年的孩子,可以靠著對童年幸福的回顧,餵養自己一輩子.相反的,童年有太多傷痕的孩子,卻可能要花上一生去修復童年所受到的傷害.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,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資產,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孩子,這也是善待你自己.孩子要管、要教,要引發孩子的榮譽心與羞恥心,要指導孩子做正確的表達與做選擇,當孩子慢慢有成功的經驗,有自信心時,就不需要打、不需要罵.打是暴力的抒發,只會讓孩子有樣學樣,而罵是言語霸凌,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,而且常常是雙面刃.大人真的要管好自己的行為和嘴巴,給孩子做好榜樣,就可以少了很多的紛爭,多了很多幸福的時刻.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言行出現時,只需要適時的關懷和提醒,好好地跟孩子說,孩子就可以把自己做好,照顧好.每一個孩子都是磨人的,他們磨著我們的耐心與抗壓性,愈磨就愈磨成了成熟與睿智的人.被封為全球教育部長的肯‧羅賓森(KenRobinson)在<讓天賦發光>這本書寫著:「教育的目的是: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世界和自身的天分,以幫助他們擁有充實人生,並成為有熱情、有生產力的公民.」不管是教育還是教養,都是要協助孩子去找尋他的亮點,讓他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,不但照亮自己,也幫助別人,可以跟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,可以過著問心無愧又安居樂業的生活.不要打罵孩子,多用鼓勵與啟發的方式,協助他成長,讓親子的人生,都可以正向的加分. 本文由尚瑞君之愛‧傾聽‧解讀心,未經同意,請勿擅自轉載.